26岁是最佳结婚年龄
有一天,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?苏格拉底就让他先到麦田里去, 摘一棵全麦田里最大最金黄的麦穗来,期间只能摘一次,并且只可向前走,不能回头。
柏拉图于是按照苏格拉底说的去做了。结果他两手空空地走出了麦田。
苏格拉底问他为什么摘不到,柏拉图回答说:因为只能摘一次,又不能走回头路,期间即使见到最大最金黄的,因为不知前面是否有更好的,所以没有摘;走到前面时,又发觉总不及之前见到的好,原来最大最金黄的麦穗早已错过了。于是我什么也没摘。
苏哥拉底说:这就是“爱情”。
如今,人们结婚越来越晚,除了经济、事业等各种客观压力之外,选择困难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:总以为下一个是最好的,但最终什么也没选到。
那合适的结婚年龄是什么时候?科学家给出了最合理的解答:37%原则。
根据记者布莱恩·克里斯汀和认知科学家汤姆·格里菲斯共同署名的研究成果《计算机科学和人的决策》,37%原则可以为你节省找另一半的时间。
需要注意的是,这个原则既适合找对象,也适合找工作、租房子等等所有跟人相关的决策。这既是一个数学课题,也是一个经济学博弈论的课题,同时也是社会学的课题。
37%原则的大概原理是:你如今有100个选择,你如果pass掉第一个选择,那么就无法回头,只能接下来权衡第二个选择,你最合适的选择,就是在第37个的时候作出决策:如果第37个比之前的好,那就选这个;如果不是,继续选择,直到选到一个比之前所有都好的选择为止,剩下的就不用再考虑了。
其实这个原则并不新鲜,早在1960年代,这个原理的雏形就已经出现过,当时的命题是“秘书问题”(The Secretary Problem)。
秘书问题当中假设,你只能选择一位秘书,如果你拒绝了一位秘书,那你不能再厚着脸皮说你反悔了,要她回来;那么问题来了:你需要面试到多少位秘书,才能将你选到最好秘书的可能性最大化?
再具体一点。如果你有三位面试者,你最好的赌注就是参照第二位的表现作出决策,如果她比第一位要优秀,那你就不要犹豫,选下她;如果她不如第一位,那你就还是放弃这轮招聘。同样的,如果你有5位面试者,那么第一和第二位直接pass掉,等到你看到第三位的表现再做决定:如果她比前面两位优秀,那你就不要犹豫了。
基于上面的分析,如果你要在18岁和40岁之间解决你的终身大事,那么最佳的年龄应当是26岁(18岁和40岁之间37%的那个时点)。在这之前,你可能与很多优质的对象擦身而过,因为这时候你总是不满足;在这之后,一些很好的选择也会擦身而过,因为你对感情越来越麻木。正好是26岁这个节点,是你的经验以及对感情新鲜度结合最好的时点。
在数学领域,寻找另一半有另外一个专有称谓:“最佳终止问题”(optimal stopping problem)。克里斯汀和格里菲斯(上述研究的作者)解释道,在1000个选择当中,严格意义上的最佳位置在36.81%的那个选择,如果选择数量越多,那么最佳终止点就距离37%越近。
一份有关成功的婚姻的研究,也证实26岁是婚姻的最佳年龄。
去年7月,犹他州大学一位社会学家尼可拉斯的研究显示,离婚率最低的结婚年龄是28岁到32岁之间,虽然这和26岁之间有一定差距,但要知道,在结婚仪式举行之前,一对新人需要共处一段时间。尼可拉斯的分析显示,结婚年龄每超过32岁1年,离婚的概率就会增加5%。
37%原则并非一个黄金法则,其内在的最重要的启示是:26岁是一个最值得我们开始认真去为结婚准备的年龄,因为这个时候我们可以不再观望(阅历已经足够丰富),同时还充满激情(还足够年轻)。
接着文章开始时的故事。之后又有一天,柏拉图问苏格拉底什么是婚姻,苏格拉底叫他先到树林里,砍下一棵全树林最大最茂盛、最适合放在家做装饰的树。其间同样只能砍一次,以及同样只可以向前走,不能回头。
柏拉图于是照着苏格拉底的说话做。这次,他带了一棵普普通通,不是很茂盛,亦不算太差的树回来。
苏格拉底问他:怎么带这棵普普通通的树回来?
柏拉图回答道:“有了上一次经验,当我走到大半路程还两手空空时,看到这棵树也不太差,便砍下来,免得错过了后,最后又什么也带不出来。”
苏格拉底说:“这就是婚姻”
---------柏拉图于是按照苏格拉底说的去做了。结果他两手空空地走出了麦田。
苏格拉底问他为什么摘不到,柏拉图回答说:因为只能摘一次,又不能走回头路,期间即使见到最大最金黄的,因为不知前面是否有更好的,所以没有摘;走到前面时,又发觉总不及之前见到的好,原来最大最金黄的麦穗早已错过了。于是我什么也没摘。
苏哥拉底说:这就是“爱情”。
如今,人们结婚越来越晚,除了经济、事业等各种客观压力之外,选择困难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:总以为下一个是最好的,但最终什么也没选到。
那合适的结婚年龄是什么时候?科学家给出了最合理的解答:37%原则。
根据记者布莱恩·克里斯汀和认知科学家汤姆·格里菲斯共同署名的研究成果《计算机科学和人的决策》,37%原则可以为你节省找另一半的时间。
需要注意的是,这个原则既适合找对象,也适合找工作、租房子等等所有跟人相关的决策。这既是一个数学课题,也是一个经济学博弈论的课题,同时也是社会学的课题。
37%原则的大概原理是:你如今有100个选择,你如果pass掉第一个选择,那么就无法回头,只能接下来权衡第二个选择,你最合适的选择,就是在第37个的时候作出决策:如果第37个比之前的好,那就选这个;如果不是,继续选择,直到选到一个比之前所有都好的选择为止,剩下的就不用再考虑了。
其实这个原则并不新鲜,早在1960年代,这个原理的雏形就已经出现过,当时的命题是“秘书问题”(The Secretary Problem)。
秘书问题当中假设,你只能选择一位秘书,如果你拒绝了一位秘书,那你不能再厚着脸皮说你反悔了,要她回来;那么问题来了:你需要面试到多少位秘书,才能将你选到最好秘书的可能性最大化?
再具体一点。如果你有三位面试者,你最好的赌注就是参照第二位的表现作出决策,如果她比第一位要优秀,那你就不要犹豫,选下她;如果她不如第一位,那你就还是放弃这轮招聘。同样的,如果你有5位面试者,那么第一和第二位直接pass掉,等到你看到第三位的表现再做决定:如果她比前面两位优秀,那你就不要犹豫了。
基于上面的分析,如果你要在18岁和40岁之间解决你的终身大事,那么最佳的年龄应当是26岁(18岁和40岁之间37%的那个时点)。在这之前,你可能与很多优质的对象擦身而过,因为这时候你总是不满足;在这之后,一些很好的选择也会擦身而过,因为你对感情越来越麻木。正好是26岁这个节点,是你的经验以及对感情新鲜度结合最好的时点。
在数学领域,寻找另一半有另外一个专有称谓:“最佳终止问题”(optimal stopping problem)。克里斯汀和格里菲斯(上述研究的作者)解释道,在1000个选择当中,严格意义上的最佳位置在36.81%的那个选择,如果选择数量越多,那么最佳终止点就距离37%越近。
一份有关成功的婚姻的研究,也证实26岁是婚姻的最佳年龄。
去年7月,犹他州大学一位社会学家尼可拉斯的研究显示,离婚率最低的结婚年龄是28岁到32岁之间,虽然这和26岁之间有一定差距,但要知道,在结婚仪式举行之前,一对新人需要共处一段时间。尼可拉斯的分析显示,结婚年龄每超过32岁1年,离婚的概率就会增加5%。
37%原则并非一个黄金法则,其内在的最重要的启示是:26岁是一个最值得我们开始认真去为结婚准备的年龄,因为这个时候我们可以不再观望(阅历已经足够丰富),同时还充满激情(还足够年轻)。
接着文章开始时的故事。之后又有一天,柏拉图问苏格拉底什么是婚姻,苏格拉底叫他先到树林里,砍下一棵全树林最大最茂盛、最适合放在家做装饰的树。其间同样只能砍一次,以及同样只可以向前走,不能回头。
柏拉图于是照着苏格拉底的说话做。这次,他带了一棵普普通通,不是很茂盛,亦不算太差的树回来。
苏格拉底问他:怎么带这棵普普通通的树回来?
柏拉图回答道:“有了上一次经验,当我走到大半路程还两手空空时,看到这棵树也不太差,便砍下来,免得错过了后,最后又什么也带不出来。”
苏格拉底说:“这就是婚姻”
共1页
楼主:乐天(12001)
时间:2016-07-06 12:33:44签名:今天终将成为昨天!
----------
-----------
暂未有人回复
----------
==帖子推荐==
随缘而行,随心而活
心灵有约7467欲速则不达,见小利则大事不成
网络美文6531生活的快乐,从来不是拥有的多,正是因为比较的少。
心灵有约7750努力做好人生中这四件事
心灵有约6226生命中,有风,有雨,但别忘了也会有阳光
心灵有约26900
11月24日[日]16:30